2011年9月12日

10月22日ー午間観賞日本時代祭典、夜間感受精彩的鞍馬火祭典

終点平安神宮歩行5分鐘、即可到達小姜家、観迎預約
jidai01.jpg jidai02.jpg

時代祭與祗園祭、葵祭同為京都三大祭祀之一。這是一個可以窺視京都歷史的珍貴文化活動。在東京成為日本首都之前,京都從794年開始將近一千年間,都作為天皇居住的京城而繁榮昌盛。舉行時代祭的平安神宮,是紀念遷都于京都1100年而創建的神社,在當時桓武天皇遷都至京都的10月22日舉行此祭祀活動。
祭祀活動在平安神宮舉行神位儀式之後,舉行重新顯示京都作為千年京城時的歷史和風俗的隆重盛裝遊行活動。遊行隊列按照各個不同時代分開,遊行隊列中的登場人物,有各種歷史上的人物和文化人士以及貴族、武士、商人、牛車、馬車等,将近2000名身穿當時服裝和佩帶當時道具的人參加。
遊行路程從曾為天皇居住地方的御所開始至平安神宮為止共4.5公里。時程安排是在正午,從京都御所出發,在下午2點半左右到達平安神宮。

jidai-matsuri4050(1).jpg jidai-matsuri4065(1).jpg jidai-matsuri4066(1).jpg

日本三大火祭ー京都三大奇祭ー鞍馬的火祭

鞍馬の火祭
位在京都北部的鞍馬,自古以來便是流傳著各種神話與傳說的神秘山域。這塊被視為「凈域」的土地不但是僧侶們隱居修行的處所,據說紅面長鼻、擁有驚人神力的妖怪-天狗也居住在此。傳說中日本家喻戶曉的驍勇武將源義經,就是在鞍馬山巧遇天狗,因而習得無人匹敵的高超兵法及武藝。在這個神聖的領土裡,發展出了京都三大奇祭之一的鞍馬火祭。祭典的起源為天慶三年(西元940年),由於京都接連發生內亂與大地震,爲了祈求國泰民安,當時的朱雀天皇下旨讓由岐大明神遷移至京城北方的鞍馬,鎮守北方領土。由岐大明神遷宮之時,眾人手持松明(由松、竹等木柴綑紮而成的火把)沿街點起火炬,以長約一公里的隊伍隆重迎接,而這項儀式便由鞍馬的居民傳承下來,演變為今日的火祭。鞍馬流傳著一句話「一年有十三個月」,象徵當地居民對火祭的重視。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之餘,鞍馬人每年特別花一個月以上的時間準備祭典。9月中旬時居民先上山取柴,統一分配。接著全體總動員,用藤木的根部將杉樹枝綑成束,製作成大小不一的松明。祭典當日,只見各個被稱為「宿」的集合場所前,祭祀精心布置的神具,松明也已安置就緒,一切只待夜晚到來。晚間6點,一位身穿白衣手持火炬的少年走出神社,口中反覆吶喊著:「開始神事吧」。居民們聽到訊號,立刻點燃道路兩旁高高堆起的柴火,只見烈燄伴隨著濃煙迅速竄升至空中,鞍馬火祭正式揭開序幕。首先是身穿五顏六色祭典服飾的小孩,持點燃的松明繞行鞍馬街道,孩子們有些才4、5歲,有些甚至還在父母的懷抱之中,一臉天真地抓著長約一公尺的小松明,模樣相當逗趣討喜。隨著年紀越長,松明的尺寸也跟著變大,晚上8點,穿著傳統服飾的成年男子肩扛直徑約1公尺、長約4公尺、重達百餘公斤的大松明登場。巨大的松明末端燃燒著熊熊烈火,男人們漲紅了臉,大聲吆喝「Saireya sairyo」的口號,2人或3人一組卯足全力扛著大松明遊街。燃燒的松明一束又一束地被抬了出來,晚上9點「諸禮」儀式開始,鞍馬地區的耆老持火炬在街道集合,同時三百多束的大松明全部高高豎起,聚集於鞍馬寺山門前的石階上。整座鞍馬山霎時被烈火染得通紅,炙熱的火燄直衝天際,連圍觀的群眾都能感受到它的熱度,松明頂端不斷舞動的火苗,爲神聖的祭典帶來神秘而詭譎的氣氛,在場觀眾無一不被眼前的烈火所深深震攝。在山門前完成集合,大松明被集中於下方空地燃燒,接著集眾人之力將山門前神輿抬下石階。只見所有人伸長了手撐住神輿,最前端的兩名扶轎男子身體後仰、雙腳張開成大字型被高高抬起,這是過去鞍馬地區的成人儀式。爲避免神輿向下俯衝,後頭則牽了兩條繩索,由當地女性合力拉住,據說這樣可以保佑女性平安生產。依序將兩個神輿抬下石階,居民們彷彿鬆了一口氣似地,之前神聖緊張的氣氛在此時化成了祭典的歡樂喜慶,兩輛神輿繞行鞍馬市街後,最後被安置在御旅所,待一切儀式結束,已經是午夜12點過後了。

地址:京都府京都市左京区鞍馬

交通:從京都車站前搭17號或51號巴士,於出町柳站下車。從出町柳站搭乘叡山電鐵鞍馬線,於終點站鞍馬下車,車程約30分鐘。


沒有留言: